第(2/3)页 这谁受得了? 而誊写过程中,会有人专门挑出卷面污损、字迹潦草、有特殊记号的卷子,直接淘汰,连被批改的资格都没有。 在考生的凝神注视下,卷筒打开,那决定他们命运的考题,就这么被取了出来。 …… 出现第一次误判,便会被罚俸,再次误判,则直接降职。 所谓策,就是问答题,比较贴近现实,问一些国策现状的事情。 郭学士眼前一亮。 他是主考官,只要言出有物,其他考官自然也会给几分面子,哪怕是回到礼部审核,也是如此。 而考生已经分成六批,每批近四十人,走向真正考场。 所以这个考场中,就有不少重考生,轻车熟路。 小小的考场,已是人生百态。 接下来的墨义十条,则是笔答经义,在九经中挑出一些片段作为题目,要求考生写出这些句子的大义。 批卷过程越来越枯燥,直到一份卷子出现在眼前。 黄尚看着,心反倒静了下来。 文气流转全身,隐隐与贡院广场的孔子雕像形成共鸣。 作为司马光的簇拥者,谁说孟子好,他就跟谁急。 示意公正无私后,郭学士挥手,六名考官赶忙誊抄,准备张贴在各个考场中。 可现在手中的试卷,何止是光亮整洁,无法形容那种感觉,反正就是与众不同。 但这个年代,科举考试就那么三场,如京城还好,有模拟考试的思路,有些偏远地方的孩子,苦读十几年,第一场考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决定人的一生。 因此很多学子,拿笔的手都在抖,甚至有人连考卷都没看到,脸上就露出了崩溃之色。 此次的题目,《论语》十帖、墨义十条、策五道、诗赋各一首。 如果不是太低级的错误,所谓复审,终究是个形式罢了。 既视感不要太强。 所以改卷压力还是很大的,需要专心致志,一个字都不能误判。 这个考场不是明清时期蜂窝似的号房,而是如同现代一样的大考场。 还有些干脆敌视地扫视着其他考生,好像只要考场中其他人死绝了,自己就肯定能中。 数天后,郭学士望着身前的一摞卷子,如同上战场的将军,发出了冲锋的号角。 现代的高考生,毕竟是身经百战,尤其是高三,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考试已是家常便饭。 “开始吧!” 改卷。 都是考场老油条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