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夏原吉震憾的是,教育单独成部,足见皇帝对教育非常重视,但为什么,要取消读书人优免,甚至打压读书人。 不过他很快就会知道,皇帝所认为的教育,并不是他眼中的教育。 夏原吉也不可能在皇帝面前一直看,他才看了一会,就内心有点震憾,马上合起来:“陛下写了这么多,臣要回去细看,等看完后,会准备好经费人力预算,向陛下汇报。” “恩。”朱高煦不动声色点点头:“越快越好。” “臣遵旨,臣告退。”夏原吉匆匆拿着材料离开皇城,然后直奔户部。 回到户部后,立刻叫了户部左侍郎陈思聪,右侍郎陈洽。 陈洽在永乐年间为大理卿,也是吕震的前任,当过吏部左侍郎,这几年位置换来换去,不见升职也没降过,他是个老实人,也从来无所谓,皇帝换来换去,让他干啥他干啥。 陈思聪永乐时是福建按察右使,福建降朱高煦时,他也第一时间降了汉王,汉王进京后,就升户部左侍郎。 夏原吉把两人叫来,然后三人到了一个僻静的屋子,把材料拿出来:“来,一起看看,陛下又有新政。” 左右侍郎面面相觑,新皇帝上台后,基本每年一个新政。 第一年栽军,军田分离,第二年确权分田,第三年全面税改,一环套一环,立马把大明税收提升数倍,国库也富足起来。 于是三人围在一起,细读皇帝新政。 教育科技部下面分为教育司、科技司、医学司,军校司、职称司。 然后京师新兴建三所大学,分别是应天大学,应天科技大学,应天医科大学,应天军校,分别由四司管理负责。 应天大学的学生除了儒家经典外,主要学课是数学、地理,包括大明行政知识,世界地图等,主要培养老师和官员。 应天科技大学主要是培养工匠、铁匠、炮匠、火器匠、船匠,甚至种田水利人才等等,相当于后世的技术学院。 医科大学就是顾名思义培养医生和军医的。 而军校则是培养陆军和水师军官。 皇帝分的很细,每个学校有多少学科,准备多少个班,都给了初步数字。 像应天大学,准备第一年要收二十个班,每个班五十人,共一千人。 科技大学要求五十个班,共两千五百人。 医科大学要求五十个班,共两千五百人。 军校要求一百个班,共五千人。 三人越看越心惊,夏原吉看到后面脸都黑了,从皇帝的安排来看,这项投资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并且是持之以久,要多少年的连续投入,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陈洽很快就叫了起来:“每所大学要能同时容纳两万人上学,和吃住,这得多大的地方?” “我们京师附近,还有能建四所大学的地方?”陈思聪也惊问。 夏原吉则苦笑:“陛下当年确权分田时,已经预留了地方。” 当年他不知道皇帝要干啥,现在算是明白了。 皇帝预留了大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要兴建这四座学校,连地址都在材料里写好了。 皇帝准备从今年起,正式开建三所大学(其中军校选址大校场,那边从洪熙元年就在建,都快完工了。)看来皇帝还是把军事当第一位。 皇帝的要求,五年内要把三所大学全部建好,然后第六年招生,一千人,次年两千,三千,四千,十年内,每所学校要招满两万人。 仅这个投资就巨大了,夏原吉脸黑黑的道:“能容纳两万人学习,吃住,每所学校,最少要投资千万白银以上,三所大学,就是三千万。” “分五年完成,每年也得六百万。” 夏原吉现在也是毛估估,真正建造起来,其实用不到一千万,因为现在房子建造成本挺低的。 “每所学校,按这规模,最少要配五百个老师,陛下要帮老师评职称,按官员待遇来,相当于最少增加两千名官员,就算平均每人二百两一年,一支开支就是四十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