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高煦的话当然没人相信,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古代讲究三请三拒,众官员个个心知肚明,都不出声了。 刚刚叫的最欢的吕震也不出声,等着下次再来。 接着朱高煦先去孝陵东的东陵拜祭父亲朱标,然后又去太庙拜祭了太祖高皇帝。 大概下午三点左右,朱高煦解散了群臣,带着人来到龙江码头的一侧。 这边被官军(讨逆军现在称为官军)团团守卫,几艘大小不一船只在江上等着。 朱高煦带人上了艘船,很快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正是朱允炆。 两人看了眼,相互一笑,走到船头。 四周的人纷纷散开,远离他们。 “真没想到你会成功。”朱允炆感觉有点不真实。 当初朱高煦起兵的时候,朱允炆也认为很难成功。 “明纣王失德,不得民心,必然失败。”朱高煦笑道。 朱允炆转过身看着他,突然道:“刚才百官都在,你不怕我突然反悔,要留下当皇帝?” 朱高煦嘿嘿一笑:“皇兄仁厚,必然不会干这种事,与其血流成河,何不潇洒的离去。” 朱允炆长叹,他的弱点是被朱高煦抓的死死的。 他看着海面上,久久不语,也不知过了多久,这才道:“希望我的选择是对的,皇弟领兵打仗无人能敌,做皇帝也是一样。” “相信我。”朱高煦很认真的道:“或许我为了当皇帝是不择手段,但是现在,以前,甚至将来,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当大明皇帝。” “当善待百姓。”朱允炆沉声道。 “定当如此。” “当永不加赋。”朱允炆又道。 朱高煦看着他,突然跪下,脸上露出敬意,恭敬的趴伏在地道:“臣弟,遵旨。” 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诚心诚意跪拜别人。 无论朱允炆在靖难中表现的如何无能,朱高煦都肯定的认为,他或许不是个合格皇帝,但肯定是个好人。 朱允炆上前重重的把他扶起来。 “为兄已经做到了答应你的事,高煦答应为兄的事呢?” 朱高煦向后挥挥手。 不一会,船后有了声音响起。 两人一起回头。 只见一个长的极为漂亮端庄的女人,手牵着一个小孩。 “陛下。”马恩慧泪如雨下。 “皇——恩慧——”朱允炆动容道。 再看着那孩子,他激动的不能自已。 这小孩正是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此时才六七岁,原历史他一直被囚禁在凤阳,到战神明英宗复辟后,大概感同身受囚监的日子,这才放他出来。 当时朱文圭已经五十多岁,却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如今皇帝变迁,历史已改,小小年纪的朱文圭,不必再承受更大的苦难,但他现在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表情拘谨的远远看着父亲,一脸欣奇。 朱允炆缓缓走过去,看着儿子纯真的小脸,终于没再忍住,失声哭道:“文圭”。 朱允炆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朱高煦走下船,岸边站着好多人,打头的两个看起来和朱允炆挺像的,这边正是同样被关在凤阳的朱允熥、朱允熞两兄弟。 建文帝还有两个弟弟活着,群臣们都知道,但刚才没人提,更没人提朱高煦应改名朱允煦的事。 因为大伙知道,现在长幼和姓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手里有兵和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