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两位兄弟带家人先去旧港,哪里虽然远了点,但气候变化较小,比较舒适,可安享晚年。” 两兄弟这会年纪也不大,但听到安享晚年的话也不敢说什么,两人同时跪下,颤声道:“多谢—皇兄(皇弟)。” 感觉到他们惊恐交惧的神情,朱高煦微微叹了口气,伸出双手拍拍他们肩膀,转身而去。 —— 第二天上朝,在下面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朱高煦淡定的来到御座边上站好,不知为啥,站好之后,他余光老想看几眼御座。 不过他现在还要装逼,自然没敢坐,圣贤三拒还没有,他脸皮这么薄,怎么能随便坐? 此时大殿下面站满了文武百官,但大部份还是朱棣时代的人。 朱高煦的人要么在外征战,要么在云南、交趾等地驻守。 但这不重要,至少他现在已经是紫禁城的主人,将来随时可以更换这些官员。 下面的官员们也是如此,现在所有人都胆颤心惊,皇城的主人变了,他们也知道自己命运很可能会被改变。 “户部尚书可在?”朱高煦站稳之后,突然道。 人群里有些骚动,过了片刻后,夏原吉磨磨蹭蹭站出列:“臣在。” 夏原吉这人呢,是要点脸的,当年朱棣时来时,他也没搭理,不像杨荣这些人屁巅巅跑去迎驾。 但是呢,他又不想硬抗,朱棣让他出来做官,他也老老实实出来干,毕竟他也不想变成方孝孺和黄子澄。 现在朱高煦进京也是这样,他昨天没去迎架,今天一大早被锦衣卫从家里拖出来,相当无语,却又无奈。 “夏部堂,朝廷户部还有多少钱粮?”朱高煦好声道。 夏原吉还是那么死样子,永远是别人欠了他一百万似的:“回大王,户部还有银钱约一万四千三百两,粮约七万九千石。” 顿了顿后,他又道:“这都是七天前,直隶附近粮仓报上来的,现在还不知有没有呢。” 户部主要的粮仓,都在各地,像苏州、太平府等都有。 很多之前都有驻军在,当地也在消耗。 所以夏原吉说,现在还有没有是问题,并且,京师肯定没有什么了。 四周再次有些骚动,朱棣当年进来时,京师里有钱有粮,内承运库全是朱元璋和建文帝的私房钱。 现在在朱棣手上不停的打仗,修建北平皇城,已经用到这个地步了。 朱高煦进来空空如也,你这朝廷怎么运转? 但听朱高煦又问夏原吉:“夏部堂你这个级别,年俸多少?” 夏原吉愣了下,缓缓道:“臣正二品官,月俸六十一石。” 朱高煦又问,现在朝廷是如何折算的? 洪武时,明廷官员主要是拿米结算,到了永乐后,即朱棣即位,改了两次。 第一次为永乐元年,他刚登基,就改了结算方式,试行米钞结算制度。 当时规定:“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四品米钞各半;五六品米六钞四;七八品米八钞二。” 这时还在用宝钞,所以有时候不给铜钱和银子,会给宝钞,这让官员们很不满,因为宝钞不值钱啊。 到永乐中期,又改了一次。 当时还在修建北平皇城,又要北伐,朝廷没啥钱了,朱棣又启用了折色法。 折色制度规定京官的俸禄三成给米,剩下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 胡椒、苏木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和染色物料,在当时主要作为奢侈品在宫廷使用。 将这种奢侈品当作俸禄发放,且官方规定的折色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官员的俸禄。 朱棣当时这么改也没办法,朝廷实在没钱,连北平城都修建不起了,只能降低官员收入。 后面宣德、正统各朝都学着朱棣改来改去,明朝官员越改薪水越低。 所以现在朱高煦问的时候,明廷还处于米钞结算制度。 朱高煦听完后,便问:“假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明纣王原来的米钞制度,第二种是在这种制度上,官员可以任意挑选米或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