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内部购完后,何芳把以前写的通知张贴到了店门口,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棉花到货。’ 然后供销社又迎来了一波买棉潮。 苏昭昭去了一趟裁缝铺,为做棉衣的事儿。 刘桂兰差不多已经出师了,大着个肚子,量尺记录裁布踩缝纫机的都是她。 只有难点儿的才让老裁缝动手。 不是老裁缝偷懒,主要是刘桂兰太勤快,用她的话说,等她生了,她师傅一个人就得累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得让他师傅歇歇。 大着的肚子对刘桂兰来说就像是不存在,手脚可麻利了。 “你要做啥款式的?长的还是短的?” 棉衣的款式差不多,除非就是外面料子的颜色花色不同,再有就是领口的样式。 苏昭昭道:“短的吧,两个孩子的棉衣领子做成小立领……” 她一边说,刘桂兰一边记,“一个孩子做两件啊?” “对,他们也没棉袄,做两件好换洗。” 刘桂兰就道:“棉衣可不能随便洗,越洗越不保暖,最好是做一层内胆,外面脏了,把带着棉花的内胆拆了,只洗外面的衣服就成了,要是再多做一件外衣,就当有两件棉衣了,这外衣,还能在其他节气穿。” 苏昭昭挑挑眉,她之前都没想到,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呀。 “那就按你说的做,做个能拆洗的内胆,不过还是做两件,要是缺布料我再去买了送来。” 刘桂兰道:“买点里布就成了。” 定好棉服,剩下的就是做棉被了。 不用苏昭昭自己去找,没过两天,裁缝铺旁边的店开了门。 按以前的惯例,十一月到第二年的一月,这三个月期间,供销社会开一家店,主要业务就是‘弹棉花,做棉被’,店里面的弹棉匠并不是供销社里的员工,而是专门找来的弹棉匠手艺人。 算是临时工。 何芳私下告诉苏昭昭:“有手艺没点关系也当不了这‘临时工’,别看一年就开三个月,可赚钱了。” 弹棉匠并不像他们这样按月拿工资,赚的每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供销社也就收取一点儿费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