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且很可能这个不臣之心还是朱元璋刻意引导的结果,更有可能是完全捏造的谎言。 但是现在的胡惟庸,仅仅当上了左丞相不到两年,就主动开始选择造反。 张天赐推测,胡惟庸现在的心态,很可能是因为蝴蝶效应的原因。 随着大明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胡惟庸作为保守老时代教条的人,自然是对新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恐惧。 郊区轰鸣作响的火车鸣笛,一天就能印刷出上千上万本书的印刷厂,让大明整体产量提高五成的氮磷钾化肥。 穿越千里瞬息对话的电话,还有近期应天城内突然爆火的自行车。 这些都让胡惟庸觉得目不暇接,难以接受。 俗话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胡惟庸在六部的各项事宜中,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作用,反而对六部的各项新事宜感到迷茫。 又因为胡惟庸身居左丞相之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胡惟庸越发偏激。 现在朱元璋准备收网,但是因为这件事荒唐的结尾,导致很难说服六部百官。 别看现在六部百官,对张天赐和朱元璋的相处,都是和和气气。 那是因为朱元璋的大部分行动,都没有涉及到他们的切实利益。 但是现在朱元璋想对丞相之位下手,这可和什么政务改革不一样了。 虽然在官位上,丞相之位确实压了他们一头。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想,这也代表了他们的晋升通道还有一级,权力的触手还能长得更大。 六部的百官并不在意胡惟庸死不死,但是六部很在意有没有丞相这个位置! 可以没有胡惟庸,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丞相之位! 但是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和文武百官的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因为朱元璋需要的是从丞相手中,拿回对六部的官员任免权。 如果这次上海县事件闹得很大,在配合胡惟庸和白莲教合作事件,那么朱元璋就可以顺水推舟的取消掉丞相之位。 可是现在上海县事件,以这种稀里糊涂的情况收场,反而影响到了朱元璋收拢权力的计划。 张天赐沉思一会,心想可能这就是朱元璋让自己先停一停,有关人口普查一事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