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胡惟庸的小动作,自然被朱元璋全都看在眼里。 作为朱元璋钓鱼执法的饵料,胡惟庸搞得越大,朱元璋自然是越开心。 不过,相比于朝堂内部的权力斗争,朱元璋还是更关心科举一事。 因为这一件事,朝堂上下六部百官,无不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有些人担心朱元璋重视科举,而荒废了举官制度,这样岂不是会影响百官的裙带关系?这又要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党羽? 而北地的官员则更希望朱元璋在科举一事上,对北地倾斜更多的资源。 毕竟北地连年受到战火摧残,和汉唐时期的北盛南衰的情况早就不同了。 而文武百官的反应和小动作,自然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此时正值国家选用人才的时候,这种无用的争端只会浪费朱元璋筛选官员预备役的时间。 因此,朱元璋直接搬出张天赐提出的意见,宣布就按照张天赐的提议来。 朝中百官见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无不看张天赐是咬牙切齿。 只有少数北方官员,对张天赐的态度还算得上比较温和……虽然张天赐调动祖坟这一事搞得有点缺德。 面对南方系百官的恨意,张天赐自然是一副无欲则刚的态度。 是,这缺德主意是我出的,那又如何?你敢动我吗? 而相比于文官队伍,武官这一派就要平静许多。 先不说文官内斗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单说张天赐此举让文官中多了一方北人群体,就能减少武官在朝堂上面临的政治压力。 比起已经拍板定下的科举一事,张天赐此时更关注胡惟庸一案。 胡惟庸现在明面上显然得了圣宠,这升官速度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了,张天赐自然是知道,朱元璋提拔胡惟庸的目的,本质上还是为了让胡惟庸去死,从而以此为名收拢相权,或者是独揽大权或者是分与六部。 虽然这件事确实会对大明官场的内部,造成了几万人死亡的巨大动荡,但是张天赐却不打算改变这件事。 毕竟朱元璋集权对于张天赐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