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17咆哮基尔(二)-《大国海魂》
第(2/3)页
5月12日。帝国国会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效率,在震耳欲聋的喧嚣声中,海军陆本年度的追加军费法案在大幅度削减后分别获得通过。对这个结果,有人兴高采烈也有人捶胸顿足,总之,柏林再也无法保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柏林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一家废弃工厂,更名斯巴达同盟的原社会民主党左派精英和早早分离出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民主党领袖云集,一场将深刻影响德国未来和欧洲战争进程的会议正在召开。
“俄国革命的胜利只是机缘巧合。沙皇的统治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就危机重重,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起义不断。俄国原本工农业底子就薄,国内政局黑暗,前线战事又不断失利,居高不下的军费使得俄国经济走向总崩溃,所以欧洲战争对俄国的摧残和破坏最彻底,它是资本主义强国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所以俄国人的革命侥幸获得胜利!”
泛着铁锈味的废弃工厂厂房里,数十名社会民主党领袖和精英们吵成一团。
此刻,没有比德国社会民主党更加复杂的政党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容克贵族和军官团对它恨之入骨,可即便是雄才大略的铁血首相俾斯麦也奈何它不得,就连帝国皇帝也只能借第三次海军政治风暴这有利时机浑水摸鱼,偷偷清洗它的左翼势力。
1917年五月上旬,这个庞大的政党完成分化重组。其实早在1915年的时候,社会民主党就分裂成为四个部分,一部分社会民主党国会议员直接退出政党,组建新的政党,也就是**社会民主党的原型;社会民主党本身分化成为支持战争的右翼,反对战争的左翼和摇摆不定的中间派。
分裂之初。社会民主党内部分歧还未扩大到彼此不能相容的程度,所以其右翼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布朗特被迫流亡海外的不幸遭际不单纯只是因为受王海蒂的牵连。时间进入1917年,两派的政治分歧已经上任到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高度,左翼派改名斯巴达同盟,指责以谢德曼为代表的右翼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政府,是欧洲人的侩子手。社会民主党右翼则指责以卡尔李卜克内、罗莎卢森堡、蔡特金、弗朗茨梅林为代表的斯巴达派是投降主义分子,是不折不扣的叛国者。试图调和的中间派放放弃努力。联合早先分裂出去的一部分社会民主党成员组成了**社会民主党。
如果以上部分还属于可以梳理的范畴,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是不可理喻的。看不惯中间派调和主张的斯巴达同盟在五月国会投票失利后整体加入他们原先看不起的**社会民主党阵营,肆无忌惮地借用**社会民主党声望和人脉发展壮大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性。
斯巴达派在德国的影响力不仅比不上社会民主党右翼。甚至不如**社会民主党,就是这样的一个党派内部还分化成两个彼此矛盾重重的集团――以卡尔李卜克内、罗莎卢森堡和弗朗茨梅林为首的国际派集团,以卡尔拉狄克和尤里安博尔夏特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集团。前者希望通过人民代表的选举来实现社会主义。而后者则深受俄国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影响,主张以暴力的方式实现工人阶级的最高理想,两个集团为德国社会主义实现道路争论不休。
发言的正是国际派集团或者说是卢森堡集团领袖之一的弗朗茨梅林。他拍了拍桌子,让各不相让的会场稍稍安静一点,正色道:
“我们的敌人无比强大,他们控制德意志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让赤手空拳的工人去对付武装到牙齿的陆军。再者,我认为在德国有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斯巴达同盟能够存在就是明证!”
“难道我们没有被容克监视和打压?如果议会斗争真的有效,那么冯罗伊特事件该如何解释。1915年大清洗又该如何解释?”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集团领袖卡尔拉狄克站了起来,身体前倾,双手握拳按在会议桌上,冲弗朗茨梅林咆哮道。
普法战争后,德国占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法国人普遍仇视德国人。所以冲突频繁。1913年,冯罗伊特上校下令逮捕二十八名怀疑制造一系列冲突事件的法国裔居民,此举遭到帝国国会的强烈反对。社会民主党、进步党、民族自由党和中央党要求军队做出解释,而皇帝、政府和军队却站在冯罗伊特上校这边。国会通过对政府决议的不信任案,可是这一表决没有任何效果,斯特拉斯堡军事法庭宣布冯罗伊特无罪。而且被军队授予一枚帝国奖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