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争抢海军顾问的战争(一)-《大国海魂》
第(2/3)页
海蒂-西莱姆的辞职对于德国海军的冲击还在继续,不过协约国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欢呼起来。德意志海军的灾难就是以海军立国的日不落帝国的天堂!
“那个在大海上战无不胜的家伙终于离开我们不列颠人的海了,天佑吾王!”
1915年5月31日,绝大部分协约国报纸都转载了《泰晤士报》头版头条的标题。
这是充满英伦绅士风格的标题,既带有大英帝国渗透进骨子里的骄傲,也不乏因为焦头烂额的现实而流露出来的心虚和窃喜。
事实上,这也是协约国人共同的心声。无论是本土风声鹤唳的英国还是因为香槟高地焦头烂额的法国,无论节节败退的俄国还是几乎已经灭国的塞尔维亚。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尽管5月的英国大舰队快速舰队仅有一艘战列巡洋舰支撑场面,尽管自诩地中海霸主的法国海军两艘无畏舰犯下被一艘区区德制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吓退的笑柄,哪怕德国波罗的海封锁舰队将俄国腹地芬兰湾当做他们的赫尔戈兰湾。哪怕塞维尔亚连一块舢板都没有,但是协约国人仍旧可以放声高歌。
大洋舰队依然是那支船坚炮利训练有素的舰队。可是它已经丢了最宝贵的灵魂和心气,行尸走肉,协约国何惧之?!
“永远不要再见,西莱姆!”相对于《泰晤士报》英伦绅士式的惺惺作态,以热情大胆著称的法国人言辞则要直白得多。创办于1853年的法国《费加罗报》为这场盛大的喧嚣做了最好的结案陈词。
协约国期望永远不要再见海蒂-西莱姆,可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人却无比怀念这位平民英雄。
“西莱姆是一位英雄,所以他能够赢得海上胜利,西莱姆是一位悲情英雄,只因为他不是我们美利坚人!”
1915年5月31日,《纽约时报》用哀伤的笔调回顾海蒂-西莱姆辞职的始末,并且用这句流传甚久的名言总结西莱姆坎坷的海军生涯。
《纽约时报》的观点并不代表中立国,甚至不代表本国商人和部分参战派官员。
南美洲二流海军强国对大英帝国挥舞着支票摆阔的购舰官员态度瞬间从敷衍变成谄媚。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成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士。荷兰、瑞典和绝大部分美国商人历来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埋头倒腾军火。至于中华民国、暹罗这些国家暂时还没有发出属于自己声音的资本。
虽然中立国表现得很冷漠,但是对于大美利坚那些爱管闲事的牛仔和风骚的中老年妇女,他们的心儿却碎了一地。
比起戴维-贝蒂优越的家境和顺风顺水的晋升之路,绝大部分怀有“美国梦”的美利坚人更见欣赏平民出身的海蒂-西莱姆。这种好感由来已久,当得知海蒂-西莱姆是被自己人扳倒,被迫离开他深爱着的海军。美利坚牛仔和中老年妇女们愤怒了。
信奉门罗主义的美国人对于本土之外的事务是漠不关心的,哪怕协约国全力诋毁同盟国形象。拉拢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但是偌大的美利坚仍旧只有寥寥几个罗斯福在奔走呼号竭力鼓吹。这一天,海蒂-西莱姆的辞职隐约触动了美国人敏感的琴弦,协约国久攻不下的城堡被德国人自己撕开了一道裂缝。
西莱姆辞职所产生的震动还在扩散,罗马郊区的卡沃尔大街71号别墅,从首相府开过来的轿车停在道旁,意大利王国首相安东尼奥-萨兰德拉神色凝重地钻出轿车。走进意大利王国太上皇焦米迪的书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