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同样是在这个周末,《独立日》开启海外之旅,率先登陆英国、法国、新西兰、西班牙、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影片的反应就像是北美的翻版,引发观众购票观看热潮的同时,被无数国外的影评人疯狂吐槽抨击。 “《独立日》是一个多部外星人入侵影片的混合物,而且主题还反映了美国的侵略主义!”——法国《费加罗报》。 “《独立日》反映的是导演威廉罗斯柴尔德大美利坚主义的妄想和野心!”——西班牙《马卡报》。 “影片中美国总统在战前的演讲,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哗众取宠的对白!”——BBC。 “威廉罗斯柴尔德疯了,妄想用科幻大片强奸全世界,居然想要所有国家的国庆日都改成7月4号!”——英国《泰晤士报》。 这一部影片,这短短的一个周末,王杰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年间的总和,全世界的影评人都掀起了批判他的狂潮。 抨击王杰变成了影评界的政治正确,哪怕有些想为他辩驳几句的影评人,也不得不变得小心谨慎。 王杰并没有因此而沉默,反而继续为宣传炒作造势,在接受ABC独家采访时,如此说道。 “我不会因影评人射来的明枪暗箭而感到难过,任何人都要接受自由市场的理念,如果人们不想购买我的产品,那么我就不会再制作这个产品,但观众一再表明他们爱看我的作品,即便影评人再不喜欢,我还是会首选考虑观众的需求。” 似乎怕火不够大,王杰还特意说道:“我尽我所能的努力工作,我很高兴看到除了影评人之外观众都喜欢这部电影,那就让我们无视那些影评人吧,我拍电影就是为了让观众喜欢。” 影评人被《独立日》的持续大热气得咬牙切齿,发出最猛烈恶毒的抨击,却无法阻止《独立日》在上映地区掀起《侏罗纪公园》般的观影狂潮。 特别是在北美,影评人抨击的声音越大,《独立日》上涨的票房数字就越高,而他们对《肖申克的救赎》赞誉越多,影片越乏人问津。 当新的一个周末票房出炉后,北美影评界短暂的沉默了一下,接着就掀起更大的抨击浪潮,但这些在《独立日》的票房数字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独立日》第二个周末的北美票房高达4300万美元,不但秒杀了同期上映的所有影片,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影片的首周票房数字,影片的北美票房累计达到1亿6000万美元,王杰再收获一项北美影史纪录——最快破1亿5000万美元! 这个成绩也理所当然的蝉联了北美周票房排行榜冠军的宝座! 站在最高处向下俯视,二三位的位置上根本看不到新上映影片的影子。 而被无数影评人追捧的《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周末后两天的票房一跌再跌,最终以857万美元排在了第五位。 就像王杰想过的那样,《独立日》以火爆的成绩,碾压了影评人自认为光鲜亮丽的脸面,让他们对市场影响越来越弱的一面,彻底暴露在了好莱坞和影迷观众的面前。 《独立日》在海外的第一个周末同样高歌猛进,虽然只是出现在西欧和英语区的海外市场,但周末三天,海外以7528万美元的总成绩报收,足以让联美和福克斯都笑得合不拢嘴。 又经历连续两天单日票房不超过200万美元的低迷走势之后,院线方接连受到联美、华特迪士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多家公司的压力,加之这样的票房也没有任何说服力,任凭索尼哥伦比亚磨破嘴皮乃至CEO亲自上阵,《肖申克的救赎》的院线数还是急剧缩水,从1600家骤然滑落到了900多家。 紧接着,索尼哥伦比亚影业缩减了这部影片的宣传营销规模,影片在院线已经彻底没救,现在索尼考虑的不再是能不能盈利,反而是怎么做才能少赔一些。 王杰只是稍稍关注了一下,就扔到了一边,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肖申克的救赎》必然会像曾经一样,要用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 《独立日》的放映进入了第三个周末,虽然2457万美元的周末票房成绩,败给了迪斯尼发行的《真实的谎言》的2856万美元,丢掉了票房榜冠军的宝座,却一举冲入了2亿美元大关。 联美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媒体为这一成绩欢欣鼓舞,恨不得宣扬到全球每个角落,好为陆续登陆海外市场的《独立日》造势,而影评人继续猛烈抨击,认为《独立日》能大卖,只是王杰用最为可耻的手段获得,影片既没有内涵,也有艺术性,有的只是技术性的炫耀和卖弄。 甚至,罗杰·艾伯特在自己的专栏里断言——威廉和《独立日》是明年金酸莓奖的最大热门! 芝加哥的工作室里,罗杰·艾伯特在给朋友打电话,电话另一边的人叫做约翰·威尔逊,正是金酸莓奖的创始人。 “约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醒好莱坞避免电影过度商业化!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独立日》这样的烂片!拜托你好好考虑一下,我的朋友,今年不可能有比《独立日》更烂的影片,也不可能有比威廉罗斯柴尔德王更烂的导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