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一代巾帼-《重生于七十年代》
第(2/3)页
那么,周莹嫁给吴聘的时间应为1869+15=1884年。这里就涉及到王杰剧本里的几处问题,一个是百般赏识周莹的公公吴蔚文,历史上死于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那时候周莹只有8虚岁,放今天还在上小学呢,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具体的人情互动,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认识对方。
吴聘是吴蔚文的独子,在1876—1884年间,应该已经是吴家东院“实易堂”的掌门人了。要注意的是,吴家的后人称,吴聘和周莹婚后3年才去世,两人还育有一女,可惜夭折,似乎也不可能。因为《续修SX通志稿》记载:光绪十一年,安吴堡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捐银四万两有奇,重修落成,知县涂官俊建立碑亭为文纪事。
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重修ZY县志》则明确了吴周氏(周莹)受封的细节:县文庙自壬戌乱颓圮……周承夫志,独立认修,三年竣工,费金四万余。事闻,给二品封典。也就是说,至迟于1885年吴聘已经去世,所以其妻才能继承“遗志”,如果人活着自然不存在“遗志”了。之所以说至迟,因为工期还有3年,可见这项工程可能是吴聘开头,周莹咬着牙挺下来,竣工后,得到清朝的二品夫人封典奖励。
总结一下,就是这对小夫妻最多最多共同生活了2年。当然,《续修ZY县志》里的记载更残酷: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无子。也就是结婚10天,吴聘就去世了,这倒是和当地民间传说吴家是娶周莹“冲喜”的说法吻合,不过,王杰改编时为了故事性特地给了两个年轻人一段甜蜜时光。
周莹到底是不是“首富”?对于周莹经营产业的细节,其实在地方志里很少涉及,里面大量记载的是“安吴寡妇”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事迹,所以,只能根据各种零散的材料来重拼周莹的商业版图。按照吴宓的回忆,安吴堡吴氏新支共十家,皆“富室”,“然土地皆不多”,即主要以经商为主,自清朝中期以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院,其中东院最为财雄势大。东院的大发家,按照《泾阳文史资料》收录的刘铁涯《安吴寡妇》一文所说:主要是由于吴蔚文得了办理淮盐盐务之后(在户部注册,承办JS、JX、AH等省盐业的专卖权)。他凭借着手中掌握的几百盐引,(即政府发给的专卖盐业执照,一引为四百万斤。)在扬州设立“裕隆全”盐务总号,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盐商在当时是最有钱势的官商,是其他商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在资料中就有一个常识错误。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受命整理两淮盐务,在同治三年(1864年)指定淮北票盐章程,明确规定了:四百斤盐为一引,分捆四包,票、盐必须相符。这是淮北盐场,淮南盐场曾国藩则规定每引六百斤,分为八包,也就是说,上面的材料里至少是个“万”字,至于说一年有几百万银子的收入,更是与吴家持有几百盐引不匹配。
曾国藩、李鸿章师徒先后整顿盐务,采取的方式是变相恢复票盐为纲盐,改原本的10引发盐为至少120引、500引才允许发运盐船,同时,逐步以拥有盐引数量为门槛,对应捐税后,划定旧商,允许其循环转运。按照这个标准,吴家所有的盐引至少有500道才能长期从事盐业,但是500引能否创造出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呢?似乎有些玄幻了,毕竟在江南残破不堪的1864年,仅淮北盐场的正额盐引总数就有296982引,淮南盐场更是4倍于此数,500引不过其中的1/30000,若是年入数百万两,那么整个两淮出盐的销售额就得近1000亿两之多……至于某些文章的数字就更不靠谱,说吴家手里有几百万盐引,要知道,道光年间两淮盐引总数才160万引左右,真垄断盐业到这个地步,光收税就够了,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两淮每年的盐税岁入不过400余万两……如果算销售额,肯定要数以千万计。
综上所述,吴家在扬州的主业规模,绝不可能达到年入几百万两白银的规模。
可以确证的信息是,在周莹接掌家业之后,主要字号“裕兴重”发展到鼎盛时期,以邓监堂(SX岐山人)为掌柜,开拓主业制茶项目,创制名茶“天泰牌泾砖”,后来更令“天泰”、“德恒”两大品牌在西北各地畅销,占据SX茶商头把交椅。
吴家经过囤积高卖之后,吴家在茶叶上大大获利,资产积累达到40、50万两,兰州分店的掌柜胡服九还做过多年的兰州茶业“总商”,可见吴家在当时西北茶业中的地位。
按照周莹墓志铭上的说法:吴氏商业,巴蜀既雄,维扬尤盛,每届会计,若御偏师夥颐如林。
吴家的商业布局,SC和扬州是两大中心,但是由于之前关于盐业收入的不准确,只能知道吴家在CD开有当铺,扬州盐务总号名为“裕隆全”,其分号遍及JS、JX、AH,其中JX的盐业同业有部分1920年代的资料留存,依据各家掌握的盐票数量排列盐商,可知裕隆全排位相对靠后。
随着业务的发展,吴家还先后在HB、JS、SH、SC、ZQ、GS、SX等地开设了总号、分店,其中GS主要经营药材,HB主要经营布匹。
从1884年到1900年的16年间,周莹的生意确实越做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为她捐资办慈善,比如捐赠40785两修复“味经书院”、花费4万两重建文庙,乃至于向慈禧太后献金10万两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