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闹剧-《天朝小夫子》
            
            
            
                
    第(1/3)页
    今天下午在凉棚内,虽然和胖子没聊啥重要问题。却是让林牧之对书院有了不少了解,书院有近千弟子,六层是男子,四层女子,然而女夫子就朱夫子一人。所以说书院里朱夫子的弟子最多!
    李易安虽然名义上是弟子,其实差不多也算是个夫子,前段时间,朱夫子北上未归,她南游先回,也是她在教课授业。
    书院有个不成文的归定,就是凡是来书院的弟子不准带丫鬟和书童。这一点又牵扯出书院另一个八卦。
    大先生有两个妻子,两个儿子。原配德才兼备,但因先天有疾,留下两子后仙逝而去。因为两个孩子,大先生才续弦了原配的表妹。这样即让孩子有了娘,也不怕后娘对孩子不好。
    宦海沉浮那几年,可能是因为大先生原配的病是遗传性的,两个孩子早夭,续弦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至此大先生没在取妻,家中也不在请丫鬟。
    苏芷晴其实不是大先生所生,而是大先生的弟弟过继给他的。因其在族中排在第八,所以大先生和那些亲近之人都称呼她叫八娘,或者小八娘。
    那问题就来了!没有丫鬟,又带了个女儿。总不能让家丁去伺候小姐吧?反正大先生是艺多不压身,洗衣做饭样样都能,最终把家丁也遣散了。
    大先生没有书童,苏子晴也没有丫鬟,所以来书院求学的弟子为了尊敬大先生,也都没有书童和丫鬟。
    其实也有另一方面原因。书院是以胖子这些世家子弟为首的人所建。所有来书院读书的弟子,一但被书院收录,都会免费提供住宿的地方。带着书童丫鬟来干嘛?享受吗?大先生都没这待遇,你要带也可以,自己去盖房子。
    这也解释了林牧之的疑惑,为何书院弟子没有书童了。
    饭后,林牧之催促妹妹上楼,自己收拾一下。碗筷不是自己的,明日一早会有酒楼的人取回去,所以也就不用洗了。
    最终老湿还是去了厨房,虽然不用洗碗筷,但还是要烧点热水,洗漱一下。
    烧好的热水,林牧之端水上二楼。打开了侧室的房门,妹妹还在挑灯做功课。将水放在了面盆架上,林牧之来到妹妹身后。
    看着小桔子红肿的小手,写字都在颤抖,林牧之那叫一个心疼。
    林牧之双手撑在妹妹腋下,将她抱了下了,示意她赶紧洗脸去。
    “好了,今天的课业不用做了,明日若是朱夫子问起,就说哥哥允的。”
    赵吉祥瘪着嘴,自己的哥哥是书院夫子,自己要是目不识丁,多给哥哥丢脸。
    “哥哥,我想学!”
    坐在妹妹坐着的凳子上,取了妹妹手中的笔,将笔枕在桌子的砚台上。
    “想学也不急于一时,看看手都成什么样了,手要是落下病根,以后什么都学不了了,小桔子说哥哥说的对不对?”
    赵吉祥点了点头。
    “嗯,小桔子听哥哥的。”
    看着听话的妹妹去洗脸,林牧之转身收拾课桌。
    看着桌上的课本,林牧之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么厚的课本,这是学的啥呀?!
    随手将课本合上。
    我…你妹…朱夫子你个小娘匹,你跟老子有仇,也不能这么报复我妹妹啊!
    《论语》!这是一个从没读过书,才开始识字的小姑娘读的书吗?别说小桔子了,就拿给自己,没有译文的情况下,老湿看不懂的地方也多了去了!
    将课本放在桌角,林牧之背对着小桔子说道:
    “妹妹,这本《论语》现在不准学了。”
    不学就不学,反正还有很多书可以学。
    “那…小桔子学《诗经》可以吗?”
    朱夫子这小娘匹天天都教自己妹妹啥?这种平地起高楼的事,也是人干的?地基都不用打的吗?
    “小桔子看的懂?”
    被这么一问,赵吉祥立马就把头低了下来。
    “小桔子…会努力的。”
    林牧之回头对赵吉祥做了个怪脸。
    “哥哥不是嫌你笨,只是这些书你现在还看不懂。赶紧把你的小脚丫子洗洗,上床睡觉,你的课本,哥哥给你写。”
    一听到哥哥给自己写书,赵吉祥别提多开心了。
    “哥哥最好,哥哥万岁!”
    林牧之微笑着摇了摇头。
    “小桔子,不准瞎说!”
    万岁这两个字要是被外人听去了,明日一早,林牧之和赵吉祥就要被拉到菜市口了!
    赵吉祥慌忙用小手捂住了嘴巴,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这里是天子脚下,不可以再胡言乱语了。
    发现屋里就只有自己和哥哥,赵吉祥才松了口气。乖巧的将脸盆的水换到另一个盆里,端到床边,开始脱鞋洗脚。
    听到了身后的动静,林牧之也没在转身,而是捻了捻灯芯,拿起了妹妹刚刚写做业的笔,开始给妹妹写新的课本。
    洗完脚的赵吉祥自己窝进了被子。看着伏案书写的哥哥,她觉的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有一个这么疼自己的哥哥,自己从来没有想过,那怕是在梦中。
    话分两头,却说这胖子出了林牧之的住处,迈出了一个六亲不认的步伐,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去了书院弟子的住宿区。
    黄贯在书院不大不小,也算是个特例,因为他是个走读生。书院里的弟子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想要成为走读生,要么家就在附近,要么在书院外买套房。既然是来求学,当然是要人多一起交流才好,很多人不是买不起房,而是不愿意买。就算家住的不算太远,有些人晚上也不愿回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