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孤注一掷-《独步天涯.》


    第(1/3)页

    大宋皇帝的寝宫异常寂静,天边一轮寒月斜斜地照在宫墙上,初冬的北风呼啸着漫过宫城,让人从心里感到冰冷。一个凄厉的喊声划破了夜空,久久在皇宫中回荡。

    “陛下!宽恕微臣吧!”这声音竟是从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口中传出,他再一次从恶梦中惊醒,冷汗早已沾满了衣襟。

    接连几日梦见从前的故人前来向他索命,醒来后周身痛楚,胸口憋闷,身体每况愈下。他似乎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

    赵匡胤因身体不适多日未上早朝,这日他正坐在湖边的凉亭中想着心事,一个太监来报,“陛下,晋王现在宫外求见,不知陛下是否让他入宫?”赵匡胤点点头,“御弟既然来了,就让他进来吧。”

    很快,赵光义就到了凉亭边,他见二哥赵匡胤一个人闷闷不乐,满脸的愁容,问道:“皇兄,几日不见为何这般憔悴,您这是怎么了?您向来事必躬亲,为何一连数日不见您上朝了?”

    赵匡胤长叹口气,“唉,不瞒三弟,朕近来夜夜梦见故人前来索命,真是惊吓不轻啊。现在仍是感到胸口隐隐作痛,如何上得了朝?”

    赵光义略一思索,“皇兄,我听说开封城中来个道士,自称是仙人转世,听城中百姓们说此人确有些真本事。臣弟以为不如让他进宫,为陛下做做法事,或许能有好转。”

    赵匡胤半信半疑的道:“三弟所言当真?若是这道士真有些神通,就快传他入宫,为朕分忧吧!”

    赵光义点头,“皇兄,我这就派人请他入宫,定能解除皇兄的烦恼。”他说着忙出宫回府,安排去了。

    两日后,赵光义果然带着一位老道士进了宫。赵匡胤见来人已过了古稀之年,可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真如一位老神仙,他似乎从老道士身上看到了几分希望。

    “老道长,不知你在何处修行,道号如何称呼?听说你有半仙之体,不知可否为朕分忧?”赵匡胤说道,他的语气中满是敬重与期盼。

    老道士深施一礼,说道:“无量天尊,贫道见过陛下。贫道于龙虎山出家,法号静应。贫道观陛下印堂发暗,近来可是常常梦见故去之人前来索命?”

    赵匡胤心中一惊,暗道,“这道士只看了朕一眼,就知朕为何事忧心,确实非同一般。”他又问道:“莫非你就是正一派掌门静应真君?确实好本事!不知你可有什么办法化解此事吗?”

    静应真君犹豫道:“陛下,您虽勤政爱民,可是一生杀戮太重,又做了几件亏心之事,才使得地下的亡魂向陛下索命。陛下想要化解此事,确非易事,贫道也只能是尽力而为,至于能否为陛下驱邪续命,还要看天意了!”

    赵匡胤点头,笑道:“真君,朕知你正一派的法术天下无双,你只要尽力就好。如若最后连真君都办不到,朕也不会强求的。”

    静应真君恭敬的道:“陛下,那贫道就在这宫中摆下法场,一切三日后便见分晓。”

    赵匡胤大喜,忙让手下太监、宫女帮忙筹备法事,皇帝想要准备法事,手下人自然不敢怠慢,不消多时法场便已设好,静应真君登台做法。但见他掐诀念咒,做法诵经,又烧了一道黄表纸,一切都极有法度。赵匡胤见此,心中顿感放松许多,当晚竟真的没有噩梦缠身。

    第二日,赵匡胤夸奖了静应真君一番,又赐了许多金银。静应真君倒也不客气,尽数收了下来。赵匡胤刚有了点精神,又想起有很多国事要与赵普商量,派人传赵普入宫,可赵普却称患了重病,无法出府,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

    这日,到了三天之期,静应真君做完法事,便收了法场。赵匡胤见他收了法场,忙问道:“真君,这三日辛苦你了。不知,朕到底还有几年好活?”

    静应真君有些惶恐的道:“陛下,贫道不敢说。”

    赵匡胤一笑,“哈哈,真君何必如此紧张,朕不是与你说过,如能续命朕自会感恩,如若不能朕也绝不会怪你,你只管实话实说就是。”

    静应真君叹了口气,“陛下,您是天子,命系于天,今天夜里您可抬头仰望夜空,如果晴空万里,星河密布,您少则可活十五年,多则三十年。但如是狂风大作,雪花纷飞,只怕您将不久于人世了……”

    赵匡胤点点头,“朕知道了,有劳真君了!”他说着又赏给静应真君许多财物以作酬谢。静应真君收了酬劳,便要告辞而去,赵匡胤再三挽留也是无济于事。

    傍晚,万岁殿前。

    十一月的天气,开封城的傍晚已经冰冷刺骨。赵匡胤就这么站在殿外,任凭众人劝告,他都仿佛浑然未觉。

    赵匡胤此时的心中很是矛盾,他虽不愿在自己春秋鼎盛之年,就撒手人寰。可想到爱妃已经不在了,又亏欠柴荣等人太多,让他整日活在回忆与自责之中,他宁可去死,这样至少来得痛快!

    不知站了多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阵北风吹在赵匡胤的脸上,他慢慢回过神来,缓缓的抬起头,看向高高的夜空。他看到今夜的天空万里无云,万千星辰都闪耀着光芒。

    “爱妃,看来天意如此,朕命不该绝。朕十几年内无法去陪你了,你在那边要保重啊!”赵匡胤轻声叹道,此时他的心情不知是喜还是忧,但那种淡淡的无奈却是隐藏不住的。

    “陛下尽可放宽心,依真君之言,今夜的天象是大吉之兆。您就不要在外面久站了,请您注意龙体啊!”大内总管劝告道。

    赵匡胤点头,正要转身入殿,可就在他转身的顷刻间,忽然狂风大作,直吹得天地似乎都为之颤抖,无数惊鸟纷纷鸣叫着在天上盘旋,这一幕惊得赵匡胤险些背过气去。

    他心中一惊,慌忙又向天空看去,此时的夜空就连月亮都已被乌云遮住,哪里还有半颗星辰?

    赵匡胤一皱眉,大喊道:“真是天意弄人!天意弄人啊!”他喊完连咳数声,牵动到体内伤势,竟吐了一大口鲜血。

    大内总管忙搀住赵匡胤,焦急的说道:“陛下,您怎么了?”他又向身后的小太监喊道:“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快传太医啊!”

    赵匡胤此时心中很乱,他摇摇头,说道:“不必了,太医治不了朕的病。你让人把御弟找来陪朕饮酒,其他的人都下去吧,没有朕的命令不许进殿!”他说完强撑着走进了万岁殿。

    不多时,赵光义就带了两坛酒入了殿。赵匡胤见他来了,一笑道:“三弟,你来了,快坐吧。”赵光义依言在赵匡胤身边坐下,他问道:“皇兄,我听说你刚刚吐了血,您的龙体可还安康?”

    赵匡胤苦笑,“哈哈,如果真君所言属实,只怕朕没几日好活了,这身子安不安康又有什么用?”

    赵光义叹了口气,“唉,皇兄,您不要胡思乱想,您这些时日因五弟与皇嫂之死伤心过度,这才连日噩梦缠身。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您总是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不是长久之计啊!”

    赵匡胤说道:“你皇嫂与五弟都是可怜之人啊!爱妃与慕容燕云与微末之时相遇,她便痴心于他,一晃这么多年了,她为慕容燕云受尽了委屈,也伤透了心。后来她遇到了朕,是朕的一颗真心打动了她。我们本以为会白头偕老,怎知她却在朕的面前就那么去了!你五弟更是忠心耿耿,为朕的江山做了那么多,却终因朕疑心太重,没有告诉任何人,这才使得你误杀了他啊!”

    赵光义假装不解道:“皇兄,五弟不是在两岁时就死了吗,韩永林怎么会是五弟呢?”

    赵匡胤叹息着,解释道:“当年他得了重病,咱们全家人都以为五弟好不了了,可父亲的好友太史烈正巧此时到了家中,并说认识一位神医,可以治好五弟的病,于是父亲便托他带走五弟去治病。”

    赵光义困惑的道:“皇兄,此事我知道,不过一年之后太史烈捎来书信说五弟已死,莫非他是死而复生?”

    赵匡胤摇头,“这世上怎么可能有死而复生之人?当年太史烈是医好了五弟,不过五弟年幼贪玩,在回来路上不小心走失了,可太史烈害怕父亲怪他,这才谎称五弟已死。二十年后,五弟长大成人,竟巧合的投入了万刀门中。只是他已长大,又随了养父母的姓,太史烈自然认不得。他只当五弟是个寻常的弟子,见五弟资质出众,便细心**,如此又过了五年。后来,我有一次无意间在客栈遇到他们师徒二人,一番谈话后我才确定眼前之人就是五弟,因为我一直记得五弟肩头有块蟾蜍样的胎记。韩永林不但有此印记,而且身世经历也完全吻合。时隔二十年我们兄弟总算相认了。那时我听闻仙水岩摆下了龙虎大会,这才让他务必赴会,并想尽一切办法除掉慕容燕云。不料慕容燕云武艺高强,五弟不得下手,这才迫不得已刀劈太史烈,来个杀人灭口,然后利用幽凡一与慕容平州的好感,顺利的接近了慕容燕云,这才有了后面的事……”

    这时,一阵冷风从宫门外吹了进来,赵匡胤不由打了个冷战。赵光义见此忙道:“皇兄身体虚弱,千万不能着凉。”说着起身关闭了房门。

    赵匡胤正要接着往下说,突见转过身的三弟好像变了个人,他的神色前所未有的无情,嘴角更是挂着让人难以揣测的冷笑。

    “哈哈哈,二哥,你真的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吗?父亲一向偏爱与你,把最好的武功都教给了你,又请高僧指点与你,可我呢?我明明资质比你好,可父亲却连正眼都不看我一下!整日让我打理家中那些繁琐之事,我那时武艺低微到随便一个江湖中人都可以欺负我,你知道我受了多大的委屈吗?那日我被万刀门的弟子打了,你和父亲连问都不问,你们真是太狠心了!”

    说到这里,赵光义笑得愈发张狂,“自那日起,我便发誓要练一身灭绝天下的武功,既然万刀门得罪了我,我便要在万刀门下手。我先是假意取得太史烈的信任,这才在宴间给他的酒中下了毒。他发现自己中毒之后,把真相告诉了我,希望我念在他曾救活五弟,并教导他这么多年的份上饶过他。我为了自己的名声,怎么可能让他活在世上,他真的是太天真了!至于五弟在仙水岩上杀的太史烈,不过是我手下人假扮的罢了!”他的笑中含着一抹让赵匡胤都感到不寒而栗的哀伤与愤恨。

    赵匡胤看着眼前的赵光义,他不禁愣住了,他半晌才说道:“三弟,你误会朕与父亲了。当年父亲觉得皇兄生性难以持家,而家中的万贯家财又不可外流,这才让你替家中打理各项事务,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父亲不在了,由你来继承这些家当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