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封轶事-《独步天涯.》


    第(2/3)页

    “不可!”突然文班之首走出一人,此人年纪已过六旬,须发皆白,说起话来已有些颤颤巍巍。

    柴荣见出班的是太师冯道,不禁脸色有些难看,心想,“冯道,你偌大年纪,倒是不糊涂啊,你这是看出门道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而出班拦朕呀,实在可恶。”

    赵匡胤见柴荣变了脸色,忙出班道:“陛下圣明,臣以为此举可行。”转脸对冯道:“冯太师,你公然反对这利国利民的圣举,阻拦我大周选拔英才,是何居心?”

    冯道说道:“想当初,隋设科举二世而亡,唐延科举,终为所灭,况且陛下又怎能和唐太宗相比,科举之制实非明举啊!”

    “哈哈哈”赵匡胤大笑道:“冯太师,你此言大谬也!且不说别人,单说你,如果没有科举,不过一乡间老朽罢了,哪里还有资格在此枉论陛下。你因科举而年少为官,如今陛下要再开科举,你却阻拦,又拿什么隋唐来诅咒陛下,实在该死!”

    冯道被赵匡胤一阵抢白,不知该说什么。

    赵匡胤继而对柴荣道:“陛下,冯道乱言欺君,臣请赐死冯道,不然我大周颜面何存?”

    冯道见势不妙,忙跪倒,连连叩头,“陛下息怒,是老臣一时糊涂了。”

    “赵爱卿,冯爱卿年纪已大,死罪就免了吧。”柴荣悠悠道。

    冯道见赵匡胤如此得柴荣信任,长叹口气,“谢主隆恩,臣已老迈,又患病在身,不适合在陛下身边了,臣希望能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还请陛下恩准。”

    “冯爱卿,你是先朝老臣,一向勤劳王事,来我大周后,更是忧国忧民,积劳成疾。朕知你向来淡薄名利,又年老体弱,确该远离朝堂纷争,但告老还乡又实在屈才,你就去为太祖守灵吧。”柴荣有些惋惜地道。

    “臣等愿告老还乡。”殿中许多老臣见冯道都落得如此下场,便纷纷辞官。

    柴荣只是假意婉言劝阻,心中却更是赞赏赵匡胤。

    冯道听柴荣此言,心中一寒,暗道,“我本以为赵匡胤是个干国的忠良,哪知他却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如今逼得我们这些老臣都落得如此下场,实佞臣也!”

    几位辞官的老臣也都在心里骂赵匡胤,“奸贼,大周江山早晚毁在尔手,陛下糊涂啊!”

    重开科举掀起的风波很快就平息了,大周的朝堂暂时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天下文人听说大周要开科取士,一时齐聚开封,准备应考。

    河南嵩山脚下有一书生刘三郎,为了考取功名改名宝恩。他自幼父母双亡,受乡亲接济过日,虽是如此,可他学富五车,长相出众,一直有心报国。近日乡亲们听说开封城要办科举,便纷纷借钱给他,盼他可以借此机会当上官,光耀四邻。刘宝恩千恩万谢,辞别众人,赶往开封。

    刘宝恩到了开封城中已是傍晚时分。城中到处都是买卖的吆喝声,随处可见林立的店铺,城中百姓脸上都带着笑意,这乱世上竟有如此繁华、幸福之地, “开封不愧为帝都,果然不同凡响。”

    正走着,忽见不远处有一座大庙,庙宇甚是宏伟,大门上方书写着四个大字“大相国寺”,寺内人头攒动,殿前香火极旺。

    “记得父亲曾说过,日后有机会到了开封城中,一定要去大相国寺还愿,如今总算到了此处,不如进去烧上两炷香。”刘宝恩想着走进庙中。

    刘宝恩请了三炷香,在大雄宝殿前拜了三拜,正打算离开,这时一个小和尚到了他面前,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这位施主,小僧弥远,本寺方丈普渡大师有请施主去后殿一见。”

    “方丈为何不请别人单单请我刘宝恩?”他好奇地想。

    “阿弥陀佛,施主这边请。”弥远说着引导刘宝恩走向后殿。

    后殿没了前殿的热闹,但更是清雅,小和尚在后殿正房门前站住,对里面道:“方丈,施主请来了。”

    半晌,里面一个苍老的声音道:“施主,请进吧。”

    刘宝恩应道:“打扰大师了。”说着推开房门,走进屋来。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盘膝坐在僧塌上的老僧,这位老僧闭着双眼,好像已入了定。良久,他才慢慢睁开眼睛,双目中射出两道炯炯的精光,甚是惊人。

    刘宝恩心道“这位大师好强的内力啊!”

    “阿弥陀佛,施主今日一来,老衲只觉满寺宏光,庭院生香。不知施主可否把生辰八字告诉老衲?”普度悠悠地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