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杨荣心想没办法了,咬了咬牙后,批复了下。 “杨荣当年立场不同,情有可愿,现在已经痛改前非,一心为陛下效力——”想了想后,又加了一句:“此事,不要再提。” 然后在登记的时候,他登记了比较重要,放在第一个。 等他和胡广互换,胡广当然先看最重要的奏本。 拿到手上一看,胡广就乐了。 胡广心想,原来你还干过这等恶事? 按皇帝的规定,他也是可以批复的。 胡广提起笔来,就感觉哪里不对劲,扭头一看,杨荣正瞪着他。 胡广哈哈暗笑,写道:“杨荣当年是为了拍马屁,但是现在,他肯定一心为陛下效力,望杨荣,记着陛下的仁厚,以后不要这么恶毒。” 杨荣这边发生了什么事,夏原吉当然不知道。 黄福进去和皇帝谈了好久,出来的时候神采飞扬,好像很高兴的。 他看到黄福出来,赶紧往前走。 门口站着宦官钟显。 钟显连忙拦着他:“陛下今天还要出宫。” “我半刻钟就好。”夏原吉道。 “让他进来。”里面传来朱高煦的声音。 夏原吉进去后,发现小房间里还有一张床,像是个卧室。 但里面同样有好多凳子,皇帝似乎很喜欢叫别人坐,皇城里皇帝要待的地方,都添加了凳子。 “夏部堂坐,有什么事说快点,朕一会还要出去。”朱高煦语气还是很客气。 夏原吉说的是永乐大典的事。 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 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原历史是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进呈,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现在因为讨逆战,1407年正是双方在湖广决战的时侯。 打到朱高煦进京前两个月,正好完成,还没来的及给朱棣看。 朱高煦进京后,这事也没人提,永乐大典还放在礼部。 但是参与修纂的一两千人都在等着安排俸禄呢。 原本这些人是一月一支,但朱高煦进京后,户部就给他们停支俸禄了。 现在已经欠了他们大半年的俸禄,当然,后面好几个月都是闲着没事干。 但朝廷欠俸不给,总是不对,有人就闹到户部。 夏原吉知道这书礼部不敢提,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来找皇帝,一是问这书还修不修,二是这钱,给不给? 朱高煦心想还有这种好事? 那我就不客气了?洪熙大典就成了? 至于俸禄,也不是很多,朱高煦又是大气的人,当然照支。 夏原吉听的暗暗摇头,皇帝花钱真是大手脚。 这些人大半年没修了,其实可以少付很多。 不过夏原吉这次没有据理力争,大概也觉的这些人挺不容易的。 接着夏原吉又道,各地藩王正陆续进京,都要安排吃住,这开支算谁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