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高煦拿过来一看,夏原吉用了很长时间,整理了大明现在每年的大概开支。 这个开支,朱高煦在今年十月份刚回京时让夏原吉弄的,前后弄了一个多月,快十二月了,这才弄好。 “大明全国兵马实额两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六人。” “每月军饷发银一百七十四万(绝大部份还用的宝钞)——” “大明全国文官一万四千。” “大明有爵勋贵两百四十一。” “大明藩王-——” 夏原吉每样都写的清清楚楚,其中勋贵和藩王因为高俸禄,单独列出来的。 文官和武官,在洪武时是合计,正德开始分开计。 洪武时,老朱的时候,他动刀杀的厉害,用人也少,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朱棣起兵前一年,大明全国文武官员才两万八千人。 后面就开始逐年增加,到正德年间,文官两万,武官八万,官员总数已经破十万。 嘉靖时整顿了下,文武总数降到八万。 此次夏原吉整理,按朱高煦要求,勋贵归一类,武官算到全国军队里面。 夏原吉这么算下来,如果用全部用银钞,全年开支两千多万两白银(或更多的宝钞)。 要知道这会粮价为2.5钱一石,若以粮计,相当于一亿石。 这什么概念?原历史大明皇朝在永乐时大概年收五千多万石税收,之后连年下降,宣德后基本维持在三千万石(+-200万)年收入,且大部份都是两千多万。 朱高煦一年支出抵永乐两年收入。 但他确实没办法,讨逆时为所有官兵和官员翻倍俸禄,加上朱高煦喜欢发银钞,不喜欢发粮。 明皇朝计算税赋都用粮计,朱高煦喜欢用银钞,再换成粮,就有点夸张。 但现在不是战乱时期,官员和军士们拿到银,不会全部去买粮,所以也不可能有一亿石这个概念。 今天在场的官员挺多,全部在武英殿议事。 众人听到朱高煦一年花费是永乐元年全国收入近两倍多,一个个脸色都是大变。 这样的大明王朝,顶的住吗? 朱高煦看完后,扔在桌上,问夏原吉:“永乐时朝廷全年税收如何?” 夏原吉道,永乐这几年,朝廷税收在五千多万石左右,到朱高煦起兵时少了很多。 特别朱高煦要打赢的那年末,民间秋税都少了很多。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