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以后上朝时间,照常讨论事情。” “但停朝的时侯,朕会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六部尚书,包括吴御史等一批重要的官员,另外在武英殿或华盖殿讨论。” “简单来说,大明朝很多事情,不需要满朝文武来讨论。” “只需要朕和一些重要的官员就可以决策。” 朱高煦一再重申‘重要’的官员。 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和一些勋贵们明显激动起来。 大伙都以为皇帝说的是他们。 但皇帝实际是为将来的内阁做准备。 朱高煦又道:“至于不上朝和不议事的自由时间,朕非常需要,但并不是为了偷懒。” “因为朕觉的,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只会坐在皇城和衙门内,是无法休察到民情,无法感受到百姓需求。” “吴御史,你身上的二品官服,用苎丝、和纱罗织成,你知道外面的苎丝和纱罗,多少钱一匹吗?百姓织同样的一件衣袍要多少钱吗?” 吴中表情一凝,当然不知道。 他不由看向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眼角微抽,不敢看他,夏原吉哪记得这种事。 “哪位爱卿知道?”朱高煦大声问。 群臣们安静了片刻,突然有个人小心翼翼的往右侧移了一步。 朱高煦第一眼没认出来,然后想到自己进京后召见四品以上官员面圣,这人好像是工部左侍郎张本。 他记忆也算不错,尽量记住一些重要的官员。 “陛下。”张本先看了眼朱高煦,感觉到朱高煦笑眯眯的,这才大声道:“京师苎丝每匹四两银,或宝钞六贯二百文--” 他倒真是门清,什么货物卖多少银子,多少铜钱,多少宝钞清清楚楚。 有些大臣听的面露惊色,宝钞现在贬成这样了? 朱高煦听完看向张本:“这应该是工部从民间的进价,张侍郎能背的如此清楚,也不容易。” 张本顿时露出欣喜的表情。 “但是。”朱高煦语气一转。 “实际上京师市场上苎丝每匹只需三两二钱银,或宝钞四贯八百文---”朱高煦越说声音越大,最后表情变的无比严肃:“而在江南苏州,苎丝每匹只需白银二两三钱---” 工部尚书宋礼和工部左右侍郎听的脸色皆是大变。 朱高煦这时又大声问:“你们知道在宫内朕为自己做了一身同样的材质的常袍花费多少?” “内廷标价,仅苎丝一匹就二十两。” 满朝文武脸色大变。 “朕想问问诸位大臣,朕每天坐在皇城里,如何知道外面的物价和民生?” “难道你们都想蒙敝圣听,欺上瞒下,不想让朕知道外面的事情吗?朕是不是要做个瞎子,聋子才如你们的意?啊---” 朱高煦突然大声质问,震惊全场。 “陛下息怒。”李景隆反应最快,率先跪下。 “臣有罪。”工部尚书宋礼也赶紧跪下。 接着哗啦啦,现场跪满了文武勋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