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帝喝了口茶,然后又道:“朕已让通政司那边也要改制,以后所有奏本先分类好再送来。” 即以后送过来时,通政司先处理一遍,按六类分好,不确定哪部的单独一类。 这次来的匆忙,朱高煦当时也没想到,现在才想到。 此时皇帝挥挥手,众大臣赶紧停下,纷纷凝望,等着皇帝说话,竖起耳朵听着。 除了杨溥外,其余的人要么是在永乐初就为内阁的,要么是废太子和朱棣重臣,现在还能在新皇帝面前干事,当然非常紧张。 “有些奏折可能不属于六部,比如请安、献策(包括没当皇帝前,还有劝进)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请安这种奏折,在清朝是最流行,下面的封疆大吏们没事也能上个奏折,向皇帝请安,皇帝还要批复,知道了,就差说声谢谢你全家了。 明初这会部分文官还是要点脸的,没有动不动向皇帝请安的。 但新皇帝上任,下面还是会有人这么干,朱高煦看到这种奏折就想骂人。 我请你吗哟。 “这些也单独给杨士奇。” 众大臣再次点头。 “你们看完奏折,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到纸上,夹在奏折中,最后统一再登记到另一张纸上。” 朱高煦这时扭头挥手,后面钟显赶紧挥手,一波小宦官走了上来。 宦官们给他们七位大臣桌边上放好笔墨和纸。 其中纸有两种,一种是夹在奏折里的,普通公文纸,一种是最后统计归纳到一起的羊皮纸。 羊皮纸上还画了个奇怪的表格。 第一行第一排写着:奏折来源。 即上奏的是谁,什么官职。 第二排写着:大概何事,因为有些奏折可能很长,所以简单用几个字说明奏折何事。 第三排写着:伱的批复。 几位大臣更觉的挺新奇,估计是新皇帝想出来的。 胡广想说几句恭维的话,但想了想,没好意思说。 朱高煦又道:“你们奏折看完后,感觉比较重要的,放在前面,特别重要的,在夹纸最下面,写个重字。” 皇帝说的比较多,但众人都认真听着,记好,生怕遗漏一个字。 说完之后,随着朱高煦一挥手,众人赶紧忙碌起来。 先把一堆奏折按类分好,然后埋头开始看起来。 没一会杨士奇那边弄了好大一堆奏折。 朱高煦目瞪口呆,因为杨士奇是不属于六部的。 怎么反而最多? 他让钟显随便拿一本过来。 打开第一个奏折,是陕西右政使杜智的奏折:“臣恭请皇帝陛下圣安,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就没有了。 朱高煦抬头:“杜智在陕西右布政使之前是干什么的?” 其他人还在思考,黄淮立马道:“永乐二年,杜智以北平知府,升陕西右布政使。” 杜智原来是北平知府,朱棣的人。 朱高煦立马在下面批复:“着吏部谪其为福州驿夫。” 然后扔到身后一个箱子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