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八月五日,朱高煦得到消息,朱棣的兵马已经全部退往通南县以东,进入太平山和九宫山山脚下。 官军沿着两条山脉一字排开,北靠富江河,五十多万大军严阵以待。 前锋就在刘家岭村。 这边后世在附近改了个名字,叫闯王镇,用来纪念李自成。 六日,朱高煦终于把二十万大军集合完毕,全军开拔往崇阳县去。 崇阳就在通山以西,正好面对官军大阵。 崇阳这边也有条河,可给朱高煦兵马提供所用水源。 朱高煦的大本营就设崇阳县内,条件比朱棣好了很多。 此时他们大本营距离官军前锋约八十多里,双方前锋大营,距离不到四十里,双方的哨骑每天都会发生交战,相互驱逐对方。 七日,朱高煦亲自带人来到高山源,这边距离刘家岭官军前锋大营不到十里,讨逆军前锋大营也往前推到距离对面官军大营十里左右。 站在高山源高处,朱高煦发现官军阵地尘土飞扬,无数青壮民夫正在奋力修筑工事。 “朱棣的打法,真是变了啊。”朱高煦看的暗暗好笑。 以前靖难时朱棣打仗,进攻进攻再进攻,就是他的打仗思路。 朱棣喜欢占据主动,先发制人。 “这是逼咱们尽快打过去啊。”宋猛道:“给他们时间这么挖下去,就不好攻了。” 朱高煦笑道:“这招对官军有用,对咱们没用。” 这会营地野战的防御工事非常简单,一般就是两种。 要么设木栏围栏(包括鹿角和拒马)为阻挡,要么挖陷马坑来阴人。 这两招对朱高煦来说都很容易破解。 “走,再转转,去九宫山。”朱高煦决定带着他们往九宫山去。 九宫山是道教名山,占地约二十万亩,最高处海拔一千六百多米,是大明中南部最高的山之一,后世是旅游景区,避暑胜地。 朱高煦带着一行人,还有一百多亲兵,一路从西往东爬。 带路的是通山县附近一个山民,宋猛派人找来,给了十两银子。 老头五六十岁,爬山还是特利索。 一边爬一边嘀咕,官军征用了他们家,给了宝钞五贯,他说宝钞有个屁用,现在都不值钱,还是汉王好佬,百姓们都支持汉王。 又说官军还拿了他们家粮,五贯钱连粮都在内,让他们自己去买别的吃。 朱高煦心中一动,朱棣现在这么缺粮了? 想想也是,朱棣五六十万大军在湖广,全靠后面支援,而朱高煦兵马少,又占据大半个湖广。 朱棣是有可能粮不够的。 “明纣王无道,宋猛,再给刘老汉五两银子,咱们不能亏了百姓。”朱高煦马上义愤填膺的道。 “啊呀,太多啦,太多啦。”刘老汉有点不好意思,但拿到手上,还是喜滋滋的。 朱高煦爬了会,看不到山下,特别是北面官军所在:“就这条路吗?上山还有没有别的路?”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