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轰鸣的车场,钢铁怪物复苏,大功率引擎疯狂咆哮。 一道道命令,如同雪花下达,装甲运兵车,坦克按照机动要求彻底启动。 轰隆隆! 轰隆隆!! 车场地面的颤动不止,地面尘土如同蜉蝣一般跳动,空气充满了柴油味道! 指挥车内,李修脑海也在飞速思考。 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重装穿击阵型,李修也在思考对策。 对方的突击阵型,是闪击战阵型的变种,坦克以三角型穿凿,中间尖头部分形成基本的冲锋队形,主坦在前,冲锋坦克次坦在侧。 一旦尖头突破,那就能整个把阵型穿凿开,冲散我方阵型。 但并不是那种古早的闪击战阵型。 要是那种古早阵型,其实并不难解决。像是锝国当时的闪击战,其实已经不符合当代战役学规律了。 二战时期的战术,在现代来看,肯定是落后了的。 当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果,其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沾上了边,加上战术新颖与信息打击,才能让走钢丝战术产生巨大成效。 闪击战,说白了也就是依靠尖头以点破面。 但闪击战怕的更多,比如经典的装甲割头。 战线拉的这么长,就意味着补给线也要拉长。 到时候你补给线做的再好,也会因为冲锋带宽度有限,如果敌方部队依靠数量拦腰斩断,那就变成合围了。 闪击战,一直都还是绝对的走钢丝打法! 所以,这一次重装甲冲锋阵型,选取的并非是经典的闪击,而是闪击战的变种,穿击战。 重要的是波次冲锋后打乱防守阵线。并不追求穿凿深度,而是打击有生力量。 具体操作,李修也看出来了。 利用三三箭簇突击,然后对被冲散阵型的装甲部队进行割头。 初步估计,对方派遣进攻他们防区的,有二十多辆装甲车组成的冲锋部队。 当然,后续部队数量更多,但是肯定不是一波就能冲过来的。 李修脸上闪过一抹激动。 但看双方数量对比,并非一定抵挡不住。 想穿越他的防线,那就看看对方的箭次够不够锋利, 不够锋利的话,他也要反割头! …………………………………… 此时。 导演部无人机,正在天空盘旋。 大屏幕上,此刻也正在着进行无数个或大或小规模的碰撞。 这些录像,也都送往了各大军区与军校。 虽然是大型会战,但是像是电影中那种两军交战一波正面互冲的,还是很非常少见的。 大部分,都是各个领域内的小型对碰。 各种小型对碰组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整体会战。 孤注一掷的决战,只存在战场平衡被打破,一方想要破釜沉舟之后。 现在,就是消磨两方的有生实力。 此刻无数无人机航拍镜头,也落在了各种各样的小规模战役上。 导演部。 参谋部的众人,也注意到了李修即将指挥会战,立即命令将镜头拉近。 对于李修,参谋部的裁判们,无论红方还是蓝方,都感到非常好奇。也想看看他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这边战争刚一打响,就把目光放在了这里。 ………………………… 国防科大装甲会议室。 无数教授,以及一些成绩优秀的大三大四学员,都观看着屏幕上大场面的装甲会战。 屏幕上,有很多大镜头,也有一些小镜头。 “许青要和李修撞上了,都是咱们学校的,谁快把镜头拉一下。” 这时候,其中一个装甲系大一教授突然喊出声,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怎么回事? 一些认识李修的大四学员,比如之前李修认识的李糠,王青,方乾,猛地直起了身子,目光望向镜头。 战术指令,他们看不到,但是会战双方的指挥官以及指挥的部队,却都在镜头下的小字上清晰可见。 许青和李修。 “许青是谁?” 这时候,方乾开口问道。 李修他们知道,他们那个厉害的小学弟。 但许青是谁? “你们学长!也是咱们学院毕业的。装甲指挥系硕士,曾经多次参加演习,毕业论文总结出了96a协同火力的最大率,并且为此获得了参谋总部表彰的二等功一次。” “应该也是咱们院的第一。” 一名教授开口解释道,并流露出了一抹回忆。 “这场对决,非常有意思。” “你们觉得谁能赢?” 一名教员瞬间开口:“许青吧…装甲指挥这方面,许青毕竟经验丰富。而且这种涉及装甲对抗的坦克拼刺刀机械化运动战,比拼的是微操与整体统筹力,有经验和没经验区别很大。” “我也觉得是许青。李修装甲指挥期末考试虽然考的很好,但是接触装甲对抗的机会不微操应该不如许青。许青当初,装甲指挥也接近满分。”这时候,李修的老师,唐教员也评价道。 两个人,都算他的学生。 他也算对两个人都比较了解。 两个人之中,李修脑子比较好,经常出现灵光。 而许青则比较踏实。他最终也认为经验更加丰富的许青可能会赢。 其实,和李修很熟悉的方乾,也认为李修会输。 毕竟,正儿八经的装甲会战,李修估计还是第一次。 之前的种种战术,都并非传统对抗。 有时候,传统对抗的战场感知,也是不能通过指挥平台直观感受出来的。 需要实际感知能力。反正种种要求,都需要经验积累。 不管怎么说,军人,实事求事,不会因为和李修熟悉,就故意吹捧李修。 不过,镜头,还是拉近,放大,两方,也即将展开正面对抗。 ……………… 战车嘎达嘎达碾压地面,泥土被履带碾沉。 面对对方袭来的坦克,李修本来就没有多少操纵空间与时间。 只能继续指挥。 “左方纵队全员注意,集体减速,时速控制满速二分之一,以坦克为核心,装甲护卫两翼。形成菱形突击阵型” “工兵布雷,步兵分队下车作战,三五榴弹组,反坦克导弹组配合游击…” 反坦克导弹组,虽然效果不是那么好,但是李修能打趴几辆是几辆,就算是能磨一辆,也算有效果。 “01坦向左拉开,02装甲车跟上,保持紧密,速度四分之一满速” “02坦携01装甲车,左翼展开,四分之一满速” “……” “……” 轰隆隆。 双流差速变向,尾管冒出黑烟。 李修不断进行调整。 这些,在小场面上,其实看不出来什么。 但是微操之所以是微操,就体现在它作用。 可能一个两个不够直接明显,但是积累起来,就能大幅度提高胜率。 而这时候,红军敌方指挥坦内。 许青冷漠开口布置命令,准备像之前一样,穿凿阵线然后割头。 他其实很窝火,作为x师的一份子,之前可是被炸了个满怀,甚至营长都被炸了。 虽然他因此顶上座指挥位,有了指挥的机会,但许青一点都不激动,反而脑海中充满了战意。 早先被炸的太惨了,现在想找回场子。 重装部队,他谁也不怕。 面对李修已经摆出了菱形防御阵型,许青立即开口。 “全体都有,炮塔预瞄” “距离目标1.4km起始,展开火力齐射,集群穿凿成功后,第三波冲击改弯刀阵型,实施装甲割头…” “……第一波次,争取打掉右翼,穿凿右翼四分之一有生力量……“ 装甲割头战术,当箭头穿凿入地方坦克动链群,然后弧线运动,冲散对方组织动链。 反正,就是先穿凿,然后装甲军官应对局势进行火力部署,改变阵型,破坏战争动链。 就相当于兵急如火的火被扑灭。 但割头战术听起来很简单,但往往会弄巧成拙。 要知道,战场上。 装甲对决调动的是十几台装甲,要考虑对方阵列密集程度,火力范畴,对方薄弱点,不断调整频率节奏。大白话就像是两人格斗,他出拳,你就要用胳膊格挡。 但是装甲对决,一拳一脚,可都是十多辆重装甲车,很多时候,不能那么自如。 不仅需要指挥官能力,也需要装甲队能力水平跟的上。 李修现在的微操指挥,也只是在两方还没冲锋前才有机会进行那么多微操指挥。 “连长,对方第一,第二,第三簇次主坦冲锋坦都在向右运动!” 这时候,赵长河开口报告道。 李修眉头一挑, 三箭簇转向。 他立即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脑海飞速计算,很快就有了计量。 许青攻击他的右翼,从穿凿到割头前过程不会超过三分钟。 三分钟,他没多少时间调整规避。 但可以用战损阻击换时间,更改左翼与中心阵型,反过来凿穿对方的割头弧线。 这个过程,他会至少损失掉六辆坦克与装甲车。 然而同理,对方进行弧线打击后,阵型也来不及固定。 他同样可以反扑。 双方距离已经变成了2.2km,时速30,距离1km后,双方展开炮击,坦克行进速度会变成15,穿凿到割头,根据坦克双方履带差速转弯,最终阵列弧度大概在三十度到四十五度左右… 所以,在电脑上带入了一系列速度差异,队形角度,炮射公式后,迅速得出结论。 当自家中心坦主力向左时速40,一分钟三十秒后转向,正好能打击到敌方固定弧线动链的三分之一节点位置。 没有任何犹豫,眼见耳边震颤轰鸣,炮击声已经响起,李修迅速下达命令: “右翼坦克半速四分之一前进,炮射准备” “其余坦克集中变速,向左时速40。一分钟后转向” “抵近后,以08坦为核心坦穿凿弧线。” “之后,……” “……” “……” “08坦收到” “装步3收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