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这段,徐哲安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唱腔,没有改变。 他的声音比起李玉刚老师还是差了很多的,没有李玉刚那么温婉细腻。 但这也是他的武器,因为这会让他的戏腔部分与平常唱歌时的反差更大。 而一直到现在,大家还都以为这只是一首普通的国风歌曲。 “果然,又是国风!” “徐哲安之前在微博上说,要在《歌手》上好好发扬一波我国的文化的,他果然践行着。” “但是这首歌没有《菊花台》那么好听诶。” “对啊,感觉非常普通,没想象中那么棒。” 事实上确实如此,《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戏腔部分,其实是一首相对来说平庸的歌曲。 但是,徐哲安有让大家失望过吗? 所以,相比较那些唱衰的观众,大多数还是保持着缄默无声。 他们在等。 等徐哲安给他们一个惊喜。 【古巷的忧郁,写下琵琶的旋律 飘逸的外衣,街上叫卖的小曲 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 几秒钟的世界,感叹不平凡的意义。】 歌词很贴合,搭配上身后屏幕里放大且移动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哲安正带着大家一起欣赏着这副属于华国人的绝世瑰宝。 老实说,其实就从这一点出发,徐哲安的排名已经不会低了。 毕竟,这种在外国友人面前,通过音乐将国宝讲述给外国友人听的行为,已然是非常用心。 先不说他们了,哪怕是国人,此刻在音乐下、都情不自禁欣赏起了这个‘闻名全国,但大多数人都没细细看过’的传世画卷。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由来。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所以,若真是要研究这幅图,那要花费的时间可太久了。 随便一处场景,也许都是属于华国历史之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民俗习惯、亦或者一段可以讲很久的风土人情。 徐哲安大学有个老师就是如此,想研究透这幅画,花费的时间是以年为计数的。 大家当然没空去研读这些,但在面前划过的画卷风采之中,却仍旧能领到这段属于宋朝的,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那段岁月。 和外国区区百年的历史相比,华国的历史永远都显得厚重、沧桑.以及沉默。 而就在大家沉浸在画卷的瑰丽之中。 就在大家慢慢适应了这首《清明上河图》的平缓国风之中时。 一道声音忽然响起。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 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 孰不知是谁的墨笔】 一声让人鸡皮疙瘩涌起的戏腔,在舞台上轰然炸响! 所有人的视线都被歌声转移了,不再看画,而是看着舞台上的那个男人。 几乎所有人眼神中都有个疑惑。 刚才那一声. 是TM徐哲安发出来的? 后台。 第(2/3)页